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凉山彝族自治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4-10-26 10:26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凉山视察时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凉山州木里县利家咀集中安置点。

凉山彝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又一历史巨变,交出了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小康的凉山答卷,写就了中国脱贫史上“一步跨千年”的凉山篇章。

一、背景情况

山高气寒,是为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山高谷深,自然条件较差,发展相对不足,有4.16万平方公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曾经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三区三州”之一,17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省委、省政府把凉山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举全省之力综合帮扶凉山。州委、州政府坚定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州上下尽锐出战、全员上阵,埋头苦干、拼尽全力。凉山州坚持“谋”在点上,全力推进“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推动实施23个扶贫专项,坚持“干”到实处,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到人”的帮扶措施,“看得见”的贫困与“看不见”的贫困一起抓,解决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底,凉山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兑现了“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创造了载入史册的辉煌业绩。

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社区,村民抽到房号高兴地说:“习总书记卡沙沙!”

2021年6月6日,凉山州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凉山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开启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凉山扶贫人转变为凉山乡村振兴人,他们继续发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马不停蹄投入到新的战斗,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序开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力度不减、干劲不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一盘棋、一体化”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奋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广东佛山援建的布拖农投高原美种植示范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二、主要做法

(一)苦干实干,换得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坚持精准施策谋脱贫,凉山研究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文件,增加治毒戒毒救助和移风易俗巩固“两个一批”。坚持四级书记抓脱贫,建立落实“州负总责、县抓落实、乡村抓点”工作机制,各级干部尽锐出战、全员上阵,1.3万名各级各类帮扶干部扎根一线,先后有23名同志以身殉职、151名同志因公受伤。坚持全程督导促脱贫,对11个贫困县进行常态化暗访督导,开展“清卡行动”“明目行动”“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等。新增生态林业、瓜果蔬菜、中药材等种植1849万亩;三年累计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33.87万人次、实现收入48.79亿元;纳入农村低保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27.77万人;150多家农业主体、10个类别的420多种“大凉山”农特产品申报为“四川扶贫集体公益商标”,销售额超30亿元,惠及贫困人口30万人,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累计建成彝家新寨、藏区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1067个村14.82万套,35.32万群众搬入新居,安全住房得到根本解决。新改建农村公路2.02万公里,集中供水工程5599处;解决8.3万户38万人安全用电,44万人安全饮水;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光纤和4G网络覆盖,基础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建成乡镇标准中心校667个,2.2万名贫困失辍学子女全部复学;131.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书本费减免和生活补助;全覆盖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惠及50余万学龄前儿童,教育事业结出累累硕果。新建、改扩建疾控中心18家、乡镇卫生院158个、村卫生室1294个;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925个,常住贫困人口签约服务100%,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13834名贫困户家庭吸毒人员全部脱贫;长效节育率和全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别巩固在75%、96%以上;摸排自发搬迁群众4.36万户20.44万人,精准识别贫困户8327户3.966万人;出台《移风易俗条例》,集中整治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移风易俗取得显著成效。

凉山州美姑县乐美鞋厂宽敞整洁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生产现场一片繁忙。

(二)同心协力,助力民族地区同步完成小康。坚持多方支持助脱贫,凉山扎实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一对一”和州内“6+9”对口帮扶、“万企帮万村”等工作,9个中央国家机关、107个省级单位、142个州级单位参与定点扶贫,2016年以来,各级各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8.6亿元、以物折资8.19亿元,有力助推了凉山脱贫攻坚进程。坚持东西协作促振兴,深化甬凉协作,以产业协作为牵引,以劳务协作为主导,以消费协作为突破,宁波市累计安排协作资金19.5亿元,援助协作项目557个;宁波及东部地区148家企业落户凉山,实际到位投资97.9亿元。宁波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等累计向凉山捐款捐物达2.44亿元。组织劳务专项输出宁波222批次1.67万人,带动凉山务工人员赴甬就业超2.8万人、赴浙江6.8万人,形成“木里消防员”“北越港运”等一批劳务协作品牌。建设帮扶车间78个,提供公益性岗位和就近就业岗位6500余个。累计销售凉山农特产品22.21亿元,带动凉山40余万人增收;吸引近4万名宁波游客来凉山旅游,直接带动旅游消费超2.1亿元,携手打造新时代东西部协作新标杆。坚持抢抓机遇共富裕,充分利用中央出台《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关于支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利好。通过强化东西部经济联系,逐步消除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助力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傈僳族少女正在采摘枇杷。

(三)久久为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监测帮扶“好”,凉山创新网格化、信息化、精准化、常态化“四化一体”监测帮扶机制,发挥覆盖全州农村的3.2万名监测队伍“网格化”作用和“三农”大数据平台“信息化”功能,“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漏测失帮”行动,“精准化”落实产业、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切实做到“应排尽排、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群众增收“快”,凉山瞄准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这一核心指标,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一个方案、十条措施”,创新开展“精培计划”,着力从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托底帮扶和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让脱贫群众增加收入、积累财富,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的8884元增长到2023年的13220元,增幅达48.8%。五大振兴“实”,凉山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全力推进五大振兴。累计创建省州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238个,粮食种植面积达800.3万亩,粮食产量252.7万吨;培养基层农技骨干人才、产业发展带头人2000余人;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进社区,文明新风进万家”等活动,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全面推行河(湖)长、林长、田长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行动,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7.86%;着眼乡村两级班子机构优化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换届和村级干部学历提升计划,1.7万余名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6.6岁,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3.1%。发展差距“减”,凉山把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凉山州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分步骤分梯次推进我州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10个欠发达县域加快发展;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目标加快实现,连续2年落实3亿元衔接资金推动自发搬迁群众加快发展,确保乡村振兴道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动车奔驰在大凉山境内的新成昆铁路上。

三、经验启示

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党中央、各级各界对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落后地区的关心关爱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各族群众身上的政治责任;也是感恩中国共产党和党的民族政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激发自身潜力活力,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使命担当;更是践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一)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凉山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苦干实干、真抓真干,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从居无定所到住有安居,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严重落后到均衡发展,从缺医少药到全面保障,从陈规陋习到现代文明,让各族群众能够享受均等的社会服务和保障。

(二)要把抢抓政策机遇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凉山始终抢抓国家各项帮扶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的倾斜、利好政策和东部发达省区的佛山、宁波等对口帮扶、援建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协作、劳务输出、旅游文化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也极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手足之情。

(三)要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主题。凉山始终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念兹在兹、久久为功,乡村经济日益发展、乡村条件日益改善、乡村生活日益美满,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景特别光明,乡村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实现。

(文/杨磊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建荣 图/州民宗委提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