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在《初秋四景》中说,“我觉得秋天是从天而降的。”也许如此。毕竟,在一场风、一场雨里都能窥见季节更替的消息,然而无论是言说或是书写秋天,都会觉得繁复的辞藻与惊艳的秋相比较,黯然而匮乏。
不如穿越时空隧道,在每一本畅行于世的书籍中翻找,那些笔尖曾经流淌出诗歌美文的人们,他们为秋天留下过怎样的只言片语。这样的寻找,虽然过于碎片、过于笼统,但又实在让人享受。
如果还不够尽兴,不如干脆捧书畅读,总有一本与你心中的秋日气质,旗鼓相当。
万物静默如谜 我偏爱种种可能 ——读《万物静默如谜》
《万物静默如谜》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在辛波斯卡所有的出版书籍中,我偏爱《万物静默如谜》。作为一本诗集,《万物静默如谜》的诗意是从诗集名开始的。还未翻开书页,一个纯粹而有分寸感的世界已经向读者开启,在天高云淡的秋日里,安静读上几页,从寻常的生活到内心的秘密,好像都能窥见一二。这是诗歌的魅力,也是辛波斯卡的魅力。
我们先从诗人本身说起,然后再说诗歌。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称赞辛波斯卡为“诗界莫扎特”,瑞典文学院曾给予了她这样一段授奖辞“辛波斯卡的作品对全世界既全力投入,又适当保持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好像每一次读她的诗歌,内心确实会拥有短暂的平静,但平静后会紧随着一阵崩塌,平静来自诗歌的意象,它们总是一些简单、随处可见的词汇,看起来很朴实、很干净。但是又格外富有深意,于是在审视中会有怀疑、有追随性的认可。原本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扭转,这个扭转的过程,我称为“打破”,打破的过程就会发生崩塌。
旋转落下的树叶,波澜不惊的湖面,秋天的景观总是给人宁静之感。这种感觉和辛波斯卡给予世人的印象相似——冷静而清醒。这是她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她的写作中,读者总是能找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所有的主题中,不难发现,辛波斯卡总是在强调着——自然界充满智慧,且兼具神秘,人类在细致观察自然现象时可以洞察到正面的启示作用。相反,如果人类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优越感和支配欲望,则会得到自然反噬。与人本身一样,自然界的一切富有生命。这种生命的力量需要被正视和尊重。
这种理念和《万物静默如谜》传达的主题,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开始谈诗歌。
我想,每一个接触辛波斯卡诗歌的人都需要格外谨慎。因为她的诗作一旦爱上就会是挚爱。很奇怪的是,当你沉浸式阅读时,总能将自己身上的情绪与诗歌共通,好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与诗歌本身之间形成了一个隐秘而智慧的通道。于是,在每一个被打动的句子里都能得到提醒:普通的我们在阅读之后变得不再普通。
举个例子,《万物静默之谜》中随意的一篇——《企图》,诗里有这样的句子,“因为我即使爬上了山丘,也无法如玫瑰盛开。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别的不能。”我们好像在平静的语句中看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却又惊觉,原本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如果这个表达不够具体,那么我们在《三个最奇怪的词》中会得到具体的感觉,“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发出即成过去。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
“某种完美的果敢”,这个形容因为太过于贴切而显得“天才”。如果带着浮躁的心去阅读,大概率是读不懂《万物静默如谜》的。诗歌的整体节奏偏向于电影拍摄中惯用的“长镜头”,因为无论是真实还是连续,这样的感受都需要沉静和跳跃的思维才能获取。但,对于上述的解释也不必过于较真。辛波斯卡的诗歌并不晦涩,如果你觉得晦涩,那必然是因为外国文学经历翻译后给人的感受。不过,诗化的语言总是需要去揣摩和细致品味的。
夏日曾经很盛大但秋风已刮过田野——读《秋日》
《里尔克诗精选》 里尔克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因为喜欢冯至而喜欢上里尔克。冯至先生曾经对里尔克的《秋日》进行了翻译,译文如下:
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虽然有人说,冯至的翻译与北岛翻译的版本相比,稍逊一筹。但因为偏爱冯至的缘故,所以对于这个版本更青睐。通过作品了解诗人,这是对诗人本身的认可和尊重。与里尔克的时空相遇就是这样的缘故。
1875年12月4日,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出生在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布拉格,如今那里属于捷克共和国。曾漫游德、意、法、俄、瑞士等国。作品有诗集《象征的书》《时辰的书》《新诗》《给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和日记体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等。里尔克追求形式的美和诗句的音乐性,在他的诗歌中能够读到沉静和悠远的味道,其间还夹杂着神秘色彩。这对当代西方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
秋天的辽阔宁静能够让人拥有无端而长久的思考。里尔克能够赋予诗语言宁静之感。但,这种宁静与辛波斯卡诗歌中所能察觉到的平和感不同,里尔克能够让人感受到孤独。
写《秋日》时,里尔克不过27岁,诗人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情绪意化为诗歌的意象,里尔克也是。在《秋日》中,他借秋景让读者看到一个闲散慵懒的漫步者,但如果你只看到了这个停留于表面的“漫步者”就被他迷惑了。随着走近,还能再挖掘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秋日世界,它与秋天的景象自成一体,但又有别于自然景观,仿佛像一棵长在秋天的树,而且是只长在秋天。但,它不是树。清醒或是困顿、盛大或是消极,都是生命应有的模样。没什么既定的道理,它们仅仅是规律,融合于世间万物,与万物同去同归。
这样说起来可能显得晦涩,但是“深度思索”,这本身就是里尔克作品给人的感觉。无论是他常常抒发的爱情主题还是宗教主题里,我们都能看见,他总是采用比辛波斯卡复杂的意象来表达感受。换句话说,里尔克诗歌中的意象更为“小众”。这是他的特点,也是勇气。不过,事实证明,他有这样的实力。“大刀阔斧”地用“小众”意向去抒发复杂的情感与思想。然后又凭借具体和直观的形象,去打动读者的感官跟情感,作者在赋予诗歌生命力的同时,也在激起读者与诗歌之间的共鸣。这样看起来,里尔克确实是很了不起。
然后回过头再来聊聊了不起的里尔克写成的《秋日》,也许我们会比前一段更加清晰。
北岛在讲《秋日》时,给予了这首诗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首诗使得里尔克成为伟大诗人”。但,仅此而已,他对里尔克其他的诗作并没有太高的评价。不过,北岛的评价对于里尔克并不是很重要。不过有一点,他说得很对,“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前面说过,写成《秋日》时,里尔克不过27岁,在生命长河中,27是一个年轻的数字。因此不难在诗歌中看出此时的里尔克对生活还充满迷茫之感。这种感觉在开头“啊! 是时候了。”这样长吁短叹的语气中就能读出。
此外,诗歌中还有不少奇妙对立的句子,比如“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影子是有形的,但日规是以影子的方位来确定时间的。风是无形的,田野是日规在时间上的拓展,风是时间变化的线索,风吹是时间的变迁。风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在促成段落间的过渡之后,继续递进,于是有了丰满的果实。
谈到这里,又不得不说一下里尔克诗歌中的语言节奏。这种节奏很流畅,像音乐一样。他本人似乎也很青睐于这种写作手法,以词作为表达的出口,让整体语句拥有像音乐一样的声音与韵律。但是,翻来覆去,说起来里尔克的写作风格除了富有音乐感外,在饱含深情的同时还具备很多思考性。
恬静与温情交织的诗和远方——读《阿勒泰的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我喜欢李娟的时候,她和阿勒泰一样还不算太火。大学时候读《阿勒泰的角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晴空和河流,牧场和树林,这些自然中最平凡的景象既是我们生存的空间,亦是归宿。
小时候好像稀松平常的景象,在现在需要奔赴远方才能看到。世界在进步、在改变,但是也在抹掉我们童年时候带着泥泞的田埂,听见蛙声的夏夜。
读《阿勒泰的角落》对我而言就是记忆的回归。书中,李娟随家人在阿勒泰开着一个半流动的杂货铺和裁缝店,故事从这里出发,也在这里升华。在作者笔调间,北疆地区的风物人情跃然纸上,细碎又温暖。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画面重叠,类似的感觉总是让人觉得怀念和遗憾。
这是本画面感极强的书,总是让人一边望见辽阔的天地,一边又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如果只是从阅读的感觉谈起,那么我的感觉可以用“恬静”这个词语来概括。在跟随李娟讲述的过程中,好像能切身感受到她提到的“阳光滚烫”,于是周遭一切就真的变得暖洋洋。也能感受到她说的“我的影子在闪烁的流水里分分明明地沉默着”。很多的瞬间里,灯影绰约和雪夜里静默的小屋都在眼前闪动。
但是李娟还是谦虚了。在她说“不是我写的有多美,而是我描述的对象实在是太美了。”作为同时代的作者,我们明白宝藏新疆确实拥有绝世风光,但是这种美也需要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去探索。与置身自然界用眼睛看到的不同,在《阿勒泰的角落》里,悠扬的琴,或紧或慢。明丽的溪水,或奔涌或涓涓流淌。静夜的天空有皎洁的月色,熙熙攘攘的集市有熟悉的亲人和朋友。
如果只有自然之美,这本书还不至于“大火”。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人与人的相见充满温情。即使素昧平生,也能像朋友一样问候关怀。这种久违的尘世之爱,叫人怀念与感动。不仅如此,书中从始至终贯穿着乐观与积极,在物欲不发达的山区里,人们却在认认真真地生活,每一天都充实和愉快。
另外,书的最后有一句话在持续打动着我“生活永远都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我想,我最后还是会知道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没错,千篇一律的生活也有生动有趣的一面,只要你想,孤独难熬的日子低到尘埃之中最后也会开出花朵。(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