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是布拖中学女子足球队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当天举行的四川省第三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初中U-15组)的比赛中,队员们奋力拼搏,最终以2:0的比分战胜了泸州第一中学足球队,夺得大赛冠军。
她们是全国第一支彝族青少年女子足球队,是致公党四川省委对口教育帮扶的“微光女孩”,她们用3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历史,夺得了首个全省冠军,站在了“贡嘎之巅”。她们用足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家乡的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群足球小将怎么样了? 学习、训练、生活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在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的帮助下,联系上了球队的教练和部分队员,了解她们的近况。目前,30名队员均在成都十八中“全跟岗”上课、训练,继续在绿茵场上追逐梦想,用汗水和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因足球走出大山把希望传递给家乡
孙建伟是成都十八中的专职足球教师,也是布拖中学女子足球队的教练。他训练时格外严厉,被队员们私下戏称“老虎教练”。传球、抢断、头球、射门……周一到周五的傍晚,十八中的球场上,19位足球女孩的身上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去年夺冠的那支队伍,有19名队员已经升入了高中,还有11名小队员还是初中生。”孙建伟对这帮队员很是赞赏。“她们一方面特别能吃苦,无论烈日或严寒,从不缺席训练;另一方面她们有自己的目标,想要在球场上赢得更多荣誉。”但是孙建伟训练的时候很严厉,因此,私下里不少队员都会用四川话模仿一段教练训人,眉毛一竖,惟妙惟肖。
目前,布拖中学女子足球队已有8名队员达标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瓦渣么日各就是其中之一。她来自布拖县拖觉镇亚河村,接触足球之前,日各和同村的孩子们一样,坐公交车去十几公里外镇上的小学上课,放学后就帮着家里干活。
“最开始接触足球是在镇上的中心校,那时候没有塑胶场地,就在水泥地上踢球,没有专业的球鞋,穿的是在集市上买的30元一双的胶鞋,但就是喜欢踢球、喜欢带球奔跑的感觉。”日各回忆道。2019年,通过“微光行动”,日各才有机会走出大山。自此,运动场上有教练训练,衣食住行有老师陪伴。
“我不仅希望她们踢出好成绩,更希望每名队员将来都能考入大学。”孙建伟和记者谈起他的想法,其实这也是成都十八中关于“微光行动”的培养理念——学业与足球同步推进。十八中是成都市足球特色校园,学校的理念是平衡好训练与学业的关系,做到踢球与学业两不误。上学期间,队员们每天下午5点下课后开始训练,训练两个小时又去上晚自习,现在大家的各科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休息日,瓦渣么日各还会用视频辅导弟弟做作业,日益增长的知识和眼界,让她能够把所学传递出去。如今,她的成长故事激励着家乡的孩子们。
“微光行动”负责人付晞介绍,“微光行动”再去凉山选足球苗子的时候,经常有家长围上来问能不能选上自家的孩子。付晞表示,正是因为第一批女足队员们踢出了成绩,把用足球改变命运的希望传递回了家乡,在家乡形成了广泛的带动力。
布拖中学女子足球队和教练员全体合影。 图由布拖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提供
探索校园足球帮扶路径将“以体育人”落地落实
“脱贫攻坚时期,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发现,布拖县海拔约2300米,当地彝族学生身体条件较好、奔跑能力较强,加上吃苦耐劳和坚韧的品质,比较适合体育运动,于是将对口布拖县教育帮扶的重点放在了‘五育’中的体育上,让校园足球成为品牌特色项目。”付晞表示“微光行动”的初衷,就是想探索创新一条体育扶贫、教育扶贫的路径。
5年来,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了“微光行动”这一以校园足球为特色的帮扶品牌,也对应了品牌寓意“用我们的微小光亮,去点燃布拖女孩成功的梦想”。
据介绍,通过校园足球专项帮扶,布拖县已初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校园足球梯级队伍,举办了两届“阿布泽鲁杯”校园足球比赛,形成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浓厚氛围。据布拖县体育中心副主任胡宗政介绍,“微光行动”实施以来,布拖已先后选送100余名学生到成都十八中等学校学习训练,并成立了特木里镇依撒小学、拖觉镇小学“微光行动·校园足球基地校”2个,各年龄段梯队4个、女足学员共115名。
“全县现有足球场22个,其中十一人制足球场5个,五人制9个,7人制8个……”胡宗政表示,布拖正以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试点地区足球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长期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从建设足球场馆和设施、组织足球比赛、培养足球人才、加强足球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全县足球运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打造体育强县、女足之乡而不懈努力。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