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阳光洒在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一排排矮化密植的苹果树硕果累累、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果香。
“大家连着袋子一起摘,挑选大一点的……”果林中,采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指挥务工群众采摘的小伙是园区的现场负责人潘锋,“在苹果幼果期就给果实套上袋子,这样就可避免虫害、药害以及光照的刺激,苹果成熟后果面也会光洁,而矮化密植的好处在于挂果早、产量高、好管理。”
记者在采摘现场见到,务工的群众头戴草帽、手持果篮,穿梭在枝叶茂密的果林间,迅速地挑选出成熟饱满的苹果,轻轻一转,苹果便脱离枝头,稳稳地落入手中。一旁负责搬运的工人则扛着装满苹果的果篮,在林间的小道上来回奔波,将一筐筐果篮运送到路边的货车上。
分拣区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巧手如飞,熟练地对采摘下来的苹果进行分拣、包装。他们按照苹果的大小、色泽和品质,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确保每一个上市的苹果都有品质保障。潘锋介绍,在采摘高峰期,产业园务工人员有500余人,日采摘量超5万斤,园区周围群众也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计划明年增种几千亩的‘海棠’,这种品种的苹果每年6月份就成熟了,是全国最早成熟的品种。”潘锋表示,产业园一直致力于引进和培育适合越西本地土壤和气候的苹果品种,因地制宜发展苹果产业。接下来,园区将在品种研发上下更多功夫,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苹果品质和产量,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越西苹果,助力全县苹果产业振兴。
在5600亩的产业园区里,处处尽显科技范。
园内应用了以色列喷滴灌技术,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园区落地了全州第一台5G基站搭建智慧物联网体系,通过5G基站连接园区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获取园区温度、湿度和苗株健康情况等数据,可视化监测果树生长到挂果全过程,确保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同时,园区还引进了集清洗、干燥、扫描、分级、包装于一体的全自动分拣线。目前,越西苹果最远已销售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史料记载,早在清光绪年间,越西县境内就已有花红(蔷薇科苹果属)栽种。这里土地平整、光热充足,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水资源,从2018年开始,越西苹果产业开始在政府主导下,向着特色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由于上市早、品相佳、口感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2023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10万亩,种植于新民镇、大瑞镇等16个乡镇,投产面积5.16万亩、产量3.48万吨,年平均每吨单价6000元、总产值2.08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巨森、华硕、早熟富士、信浓黄、维纳斯黄金等。
如今,越西苹果已是越西农产品的“头号代表”,更是助农增收的“致富果”“希望果”。
(文/图/视频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旭阳 商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