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愿景: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而林业碳汇更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兑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重要举措。
2021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个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正式颁布。
这是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发布的首个涉及林业碳汇的国家标准。
这个国家标准,将有效地指导和规范审定核证人员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审定和核证工作,确保进入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林业碳信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林业碳汇项目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做保障。
缩放到我州——凉山,森林覆盖率达51.93%,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更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碳汇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筑牢我州生态安全空间,助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真正使凉山这一“国家生态功能区”的绿色价值得以实现。
为什么要实施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什么?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
“碳汇”一词,源于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意为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通俗点说,林业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资料显示,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植树造林抵减部分工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开展的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上争取了主动权。
林业已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而林业碳汇是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林业碳汇项目提升了人们对森林生态功能的认识,带来了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强化了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换句话说,林业碳汇的本质就是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兑现机制。
2021年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生态空间质量稳中向好;结构有所改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利用格局趋于科学,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稳步提升。
此外,我国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广阔,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强化重视,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优势也不断凸显。另外,对现有森林资源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也将提高我国森林整体的固碳能力。
因此,我国已明确把增加林业碳汇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增汇措施。“十四五”期间,国家林草局将围绕森林蓄积量2030年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扎实开展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持续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已相继启动了林业碳汇试点工作。
林业生态服务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的时代到来了。
实施林业碳汇,能为凉山带来什么?
“每亩林地可产生碳汇量约为0.52-1.8吨/年,近一年来国际碳汇价格连续飙升,开发林业碳汇可为地方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去年以来,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永强与州林草局工作人员一道,指导各县市开展好林业碳汇前期工作,帮助县域实现绿色生态效益。
如何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将“绿水青山”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经济效益,是他在工作中说得最多的。
“拿木里来说,林业碳汇将带来一笔巨大的绿色收入。”作为坐拥全省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域,近1500万亩的森林面积,每年大约能产生700万吨碳汇量,“按每吨碳汇100元计算,约有7亿元的收入。”黄永强为木里县的绿色生态效益算了这样一笔账。
再看全州,我州风、光、水资源等生态资源都极为丰富,实现生态资源的全员全域开发意义重大。而林业碳汇,在打造县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将这一绿色资源转变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正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凉山来说,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机遇。
林业碳汇开发,受益人是林权人,而林权人中还包括百姓。“我们要出售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森林实物资产,而是森林上空的空气。”每当林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百姓讲解什么是“林业碳汇”时,总是通过这样简洁直白的话语让百姓能听明白。
从过去到现在,凉山林业经历了从砍树支援国家建设到全面实施天保工程等多个转变。现在,林业产业已成为我州重要的绿色经济体,对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州已形成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林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而林业碳汇这一绿色经济形式,还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如何“吃透”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市场化这个内容,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目前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主要是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完成。国际碳市场的兴起,使得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成为可能。因此,利用林业碳汇的概念,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还任重道远。
目前,我州会东、甘洛、越西、冕宁等县及部分森工企业已与林业碳汇开发企业签订合同,正按照相关政策和措施逐步推开工作。
林业碳汇来了,凉山要做什么?
绿色,是凉山发展的底色。当这一绿色生态经济开始在凉山全面铺开的时候,凉山需要做什么?
目前,围绕林业碳汇,我州林草部门主要抓“三大工作”:森林增汇、防止森林减汇以及开发林业碳汇项目。
美姑、雷波、越西三县,是四川省开展森林增汇工作的3个试点县,也是我州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县域。
森林增汇工作,我州主要是通过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现有林质量、以及有效发挥湿地、草地、竹林的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扩面提质做好森林增汇文章。
森林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是森林增汇的有效方法。在持续推进各项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同时,我州也将积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升森林蓄积量。
与增汇相呼应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防止森林减汇工作。
对于凉山来说,防止森林减汇工作,也就是要确保生态安全。每年森林草原防火期以及防汛期开展的工作,就与防止森林减汇息息相关。森林草原得以良好保护,就是防止森林减汇的积极成效。
此外,防治森林病虫害,也是防止森林减汇的重要举措。加强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森林防灭火能力,持续推进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将为保障森林健康防止森林减汇提供坚实基础。
林木随着生长和成熟,固碳能力在达到顶峰后会逐渐下降。为此,我州还将根据县域林业资源优势,围绕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做好竹木产品固碳工作。在维持和提高林地固碳效率的同时,促进产品碳转移,提高竹木产品固碳功能。
当促增汇、防减汇等工作形成良性发展后,一项重要工作也随即而来——探索推进以林业碳汇为主的区域性碳汇交易。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是对林业碳汇中森林、林木具有的吸收二氧化碳功能所量化的固碳量进行市场交易的平台。2021年,我国开始先着手建设全国统一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不仅能保证碳汇交易价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交易的评估、登记、监测、交易、监管五大机制,发挥林业碳汇交易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
未来,一个更加美好的“绿色凉山”,值得期待。
名词解释
林业碳汇: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其中,森林经营性碳汇针对的是现有森林,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造林碳汇项目由政府、部门、企业和林权主体合作开发,政府主要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林草部门负责项目开发的组织工作,项目企业承担碳汇计量、核签、上市等工作,林权主体是受益的一方,有需求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实施购买碳汇。
碳中和:是指某个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它并不单指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而是一个过程。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市场:是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市场分为强制性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在碳市场机制下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为辅,以及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品种。为鼓励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国家发改委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依据此办法经国家备案的排量称为CCER,可在国家备案的机构进行交易,可用于抵消相应的碳排放量。林业碳汇只是CCER交易里占比较小的细分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
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指对我国境内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开发成功的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